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访问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学校主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 团队基本情况
  • 课程建设
  • 师资队伍建设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课程建设

    New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教学研讨会日志

    System2017-03-21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山西财经大学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在保质保量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团队全体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围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如何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科建设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问题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此外,为了促进交流和学习,团队成员还多次外出参加各类教学和学术研讨会。
    第十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10月14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完善教研室以及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制度?
    本次会议,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就如何完善和进一步改进“纲要”教研室坚持多年的集体备课制度进行了积极地讨论。
    与会人员认为,要把教研室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结合起来,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期,在学期开课以前以及在讲授有关章节之前,要分阶段举行集体备课会,在集体备课中可分阶段就《纲要》课的不同问题进行讨论。还有的老师认为,在学期开课以前的备课会上要就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开课的整体规划等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分配、实践环节、平时考查、期末考试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安排。在以后的阶段性备课会上,要就教学的具体内容、各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讨论。既可安排有经验的教师给大家做一些辅导性的发言,供大家借鉴、给大家解疑释惑,也可以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各任课教师要在备课会上讲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展示教学课件等。经过这样的过程,大家可以集思广益, 基本上形成统一的认识,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各任课教师再经过自己系统整理、精心准备,形成既符合整体教学要求又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第九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9月16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此次会议就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展开了讨论,与会人员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第一,要特别重视第一节课的课堂组织;
    第二,第二,不迟到、不拖堂,做到以身作则;
    第三,上课时或课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监督学生的出勤,如不定时提问、抽查学生出勤情况等;
    第四,要在每节课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题,下节课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第五,让学生做好预习的同时,布置一定的题目或设置场景等让学生事先进行思考和布置,以便下次上课时进行互动交流。
    第八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6月10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值?
    这次会议就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与会人员认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制作时,我们首先对教材认真研读,明确每一专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写出详细的教案,然后以教案为基础设计制作课件,而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更不宜使用别人已制作好的现成课件。(二)多媒体教学中视频资料的运用。配有解说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比较适合本门课程以及大学生的特点,比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在选择具体的视频资料时,我们坚持短而精的原则。(三)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富有激情和责任感,讲求教学的艺术,特别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如适当的走动,或必要时适当板书,或在播放视频资料时,做出简单、扼要的点评,还可以根据视频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
    第七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4月15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历史文化意识?
    本次会议围绕如何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等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与会老师一致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当代大学生一门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旨在提高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明确自身的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历史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是在讲解历史事件过程中,渗透历史思维,让大学生明了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在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中,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思想的生成和行为的抉择,做到知人论世、论世知人,培养大学生科学判断历史文化发展潮流的意识;三是通过对近现代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总体上的理解和阐释,培养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和素质。
    第六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2月25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为了避免与中学课程重复,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本次会议就“纲要”课与中学课程重复严重,在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避免,并能达到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研讨。
    有的老师认为,中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材近50万字,而且图文并茂,课时非常充裕。这一次高校开设的“纲要”,其教材只有20多万字,周课时也只有2课时。如果全面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的历史,既不能讲授完,也不能避免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复。为了避免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复,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在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也有的老师认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必须照顾到一般史实的讲述,强调其学术性,力图把原有存留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拔高、丰富教学内容,使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五次教学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3年11月12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时效性?
    这次研讨会主要讨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纲要”课的时效性问题。与会成员一致认为,要想提高“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时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并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力争做到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进而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帮助其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最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积极的讨论、相互的协作。
    第四次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3年6月28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此次会议就如何改进“纲要”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探讨。与会老师就一下几个问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一是“纲要”课教学怎样能达到讲述历史的同时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穿射情境,优化学科内容,恰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纲要”课要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取得还得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须重视三个环节:(一)课前备课环节。各任课教师再经过自己系统整理、精心准备,形成既符合整体教学要求又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二)课堂讲授环节。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方法上,要把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运用参与式、启发式进行教学。(三)课内课外结合环节。本课程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吃透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从而提高该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次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3年9月17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
    本次探讨会集中交流和探讨了如何在课前课时对“纲要”课进行设计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在教学中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使“纲要”课的内容最形象和生动,充分利用其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的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提点,使教学内容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有机地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教学区的较好的实际效果。最后,考试时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恰当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次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3年5月14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明确、把握和领会“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与内容?
    本次会议就教学工作中明确和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的规定,《纲要》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讲授本课程既要注意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体做到:第一,围绕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条主线,阐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内在规律性。第二,围绕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条主线,阐明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围绕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是非问题,释疑解惑,澄清认识。
    第一次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3年3月5日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参加人员:任云丽、赵先武、杨建中、张晓、李凤英、聂淑华、杨丽红、高天艳、吉菁、谢永栋、王晓菲
    议题:、如何在“纲要”教学中把握与注意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联系及区别?
    “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就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概论”课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探讨。
    与会人员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第一,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联系。其一,两门课尽管起点不尽不同,但是终点却相同。其二,两门课都是主要讲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当然,“纲要”重点在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而“概论”课则侧重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其三,两门课的一些章节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讲授角度有别。
    第二,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区别。这两门课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纲要”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概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侧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两门课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读物,应当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分析三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帮助大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理解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下,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